Apple 的 AirPods 系列自推出以來,便以其便捷性與 Apple 生態系統的無縫整合贏得了廣大用戶的喜愛。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市場上湧現出眾多功能強大、各具特色的競爭對手。本文將深入比較 AirPods (包括 AirPods Pro 2 和 AirPods 4) 與其他主流耳機品牌及型號,涵蓋音質、主動降噪、佩戴舒適度、電池續航、功能特性及價格等多個維度,助您在 2025 年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精華摘要:三大核心洞察
Apple 生態系完美搭檔: AirPods 系列,特別是 AirPods Pro 2,憑藉其 H2 晶片、出色的空間音訊以及與 iPhone、iPad 和 Mac 的無縫自動切換功能,依然是 Apple 重度使用者的首選。
音質與降噪的王者對決: Sony WF-1000XM5 和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在音質細膩度、高解析音訊支援 (如 LDAC) 以及主動降噪效果方面,往往能提供超越 AirPods Pro 2 的頂級體驗。
多元選擇與性價比優勢: 市場上存在眾多優秀的 AirPods 替代品,例如 Nothing Ear (a) 以其獨特設計和親民價格提供均衡表現,而 Beats Fit Pro 則為運動愛好者和跨平台用戶提供了絕佳選擇。
AirPods 家族成員概覽
在深入比較之前,讓我們先快速了解一下 Apple AirPods 目前主要的產品線:
AirPods 系列與同屬 Apple 旗下的 Beats 耳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AirPods Pro 2 (第二代)
作為 Apple 目前最高階的入耳式耳機,AirPods Pro 2 搭載了 H2 晶片,帶來了更強的主動降噪效果、更通透的適應性通透模式、個人化空間音訊以及更長的電池續航。最新的版本已改用 USB-C 充電接口,提升了便利性。
AirPods 4 (第四代)
AirPods 4 延續了經典的半入耳式設計,提供更透氣的佩戴感,尤其適合對入耳式耳機敏感的用戶。它也分為標準版和具備主動降噪功能的版本,後者在開放式設計中實現降噪是一項顯著的進步,但降噪效果相較 Pro 系列會有所減弱。
AirPods Max
此為 Apple 推出的頭戴式旗艦耳機,提供卓越的音質和頂級的降噪體驗,以及影院般的空間音訊效果。雖然本文主要聚焦於入耳式耳機,但 AirPods Max 代表了 Apple 在音頻領域的最高技術水平。
核心比較維度:AirPods vs. 競爭對手
接下來,我們將從使用者最關心的幾個方面,將 AirPods 與市場上的主要競爭者進行詳細比較。
音質表現 (Sound Quality)
音質是耳機的靈魂,不同品牌的調音風格和技術支援各有千秋。
AirPods 系列
AirPods Pro 2 憑藉 H2 晶片,提供清晰、平衡且低失真的音質,尤其在播放 Apple Music 的杜比全景聲內容時,空間音訊的沉浸感非常出色。AirPods 4 的音質也有所提升,但整體細膩度和動態範圍不及 Pro 版本。
頂尖競爭者
Sony WF-1000XM5: 被譽為音質標竿之一,支援 LDAC 高解析度音訊編碼,音色飽滿,細節豐富,低頻下潛深厚且富有彈性。其專屬 App 提供強大的 EQ 自訂功能。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以其自然且平衡的音質著稱,低頻強勁有力,同時保持中高頻的清晰度。Bose 的聲音調校通常更討好大眾耳朵。
Nothing Ear (a): 在百元美元價位區間,提供了令人驚喜的音質表現,聲音通透,三頻均衡,適合多種類型的音樂。
傳統頭戴式耳機: 雖然不是直接比較對象,但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頭戴式耳機因其較大的驅動單元 (如40-50mm),通常能提供更寬廣的聲場和更震撼的低音。
主動降噪 (ANC) 與通透模式
主動降噪功能已成為現代無線耳機的標配,其效果直接影響聆聽體驗。
AirPods Pro 2 (圖左) 與 Bose QuietComfort Earbuds II (圖右) 均為降噪耳機市場的佼佼者。
AirPods 系列
AirPods Pro 2 的主動降噪能力相較前代有顯著提升,能有效隔絕大部分環境噪音,如交通轟鳴聲或辦公室雜音。其「適應性通透模式」能在保持環境音感知的同時,智能降低刺耳的高頻噪音,非常實用。AirPods 4 的 ANC 版本也提供了降噪功能,但受限於半開放設計,效果不如 Pro 版本深入。
頂尖競爭者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常被評為市場上降噪效果最強的入耳式耳機,能極大程度地消除外界干擾,營造寧靜的個人空間。其通透模式也十分自然。
Sony WF-1000XM5: 降噪性能同樣出色,與 AirPods Pro 2 在伯仲之間,甚至在某些特定噪音環境(如人聲)處理上更具優勢。其通透模式亦表現優異。
Technics EAH-AZ80: 提供高效的噪音隔離和主動降噪,是另一個值得考慮的高階選擇。
設計與佩戴舒適度
長時間佩戴的舒適性和穩固性對於使用者體驗至關重要。
AirPods 系列
AirPods 4 採用半入耳式設計,不深入耳道,對耳道敏感或不喜歡異物感的用戶非常友好,佩戴輕盈透氣。AirPods Pro 2 則為入耳式設計,提供多種尺寸的矽膠耳塞,以確保良好的物理隔音和佩戴穩固性。
頂尖競爭者
Sony WF-1000XM5: 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入耳式設計,並改進了耳塞材質,提供更舒適穩固的佩戴感。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同樣注重佩戴舒適性,提供多種尺寸的耳塞和穩固環,確保長時間佩戴的舒適。
Beats Fit Pro: 採用獨特的耳翼設計,能更牢固地固定在耳廓內,非常適合運動或活動量較大的場景。
Nothing Ear (a): 延續其品牌透明的設計美學,半入耳式設計也提供了良好的舒適度。
電池續航力
無線耳機的電池續航是日常使用的關鍵考量。
AirPods 系列
AirPods Pro 2: 單次充電耳機可使用約 6 小時,配合充電盒總續航可達約 30 小時。
AirPods 4: 單次續航與 Pro 2 相近,約 6 小時,總續航也類似。
頂尖競爭者
Sony WF-1000XM5: 單次充電耳機可使用約 8 小時 (ANC 開啟),配合充電盒總續航約 24 小時。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單次充電耳機約 6 小時 (ANC 開啟),總續航約 24 小時。
JBL Live Beam 3: 部分型號提供更長的單次和總續航時間,可達 10 小時(耳機)和 40 小時(含充電盒)。
生態系統整合與功能特性
除了基本聽音,耳機的附加功能和與設備的協同工作能力也日益重要。
AirPods 系列
這是 AirPods 的核心優勢。與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之間的自動配對、無縫切換、Siri 語音喚醒、「尋找」功能、音訊共享以及個人化空間音訊等,為 Apple 用戶帶來了極致的便捷體驗。
頂尖競爭者
Sony WF-1000XM5 & Bose QC Ultra Earbuds: 均提供功能豐富的專屬 App,允許用戶自訂 EQ、調整降噪等級、設定觸控操作等。支援多點連接,可在兩台設備間無縫切換。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與 Android 系統(尤其是 Pixel 手機)整合度高,支援 Google 助理快速喚醒、實時翻譯等特色功能。
Beats Fit Pro: 雖然是 Apple 旗下品牌,但其對 Android 系統的兼容性也做得很好,提供了類似 AirPods 的部分便捷功能(如快速配對)。
價格與價值
價格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需結合性能和功能綜合評估。
AirPods 系列
AirPods Pro 2: 定位高階,售價通常在 200 美元以上。
AirPods 4: 價格相對親民,約在 150 美元左右,ANC 版本會稍貴。
頂尖競爭者
Sony WF-1000XM5 & Bose QC Ultra Earbuds: 均屬高階旗艦定位,價格通常與 AirPods Pro 2 相當或略高。
Nothing Ear (a): 售價通常在 100 美元以下,提供了極高的性價比。
JBL Live Beam 3, Huawei Freebuds SE 2, Oppo Enco Air3: 這些品牌提供了眾多價格更具競爭力的中低階產品,部分型號在特定方面(如通話、續航)也有不錯表現。
重點耳機規格比較表
為了讓您更直觀地比較,下表匯總了幾款熱門耳機的關鍵規格與特性:
型號
主要優勢
音質特色
ANC 效果
電池續航 (耳機+充電盒)
參考價格區間
適用人群
Apple AirPods Pro 2
Apple生態無縫整合, 空間音訊, 強效ANC
H2晶片, 清晰平衡
優異
約 6+24 小時
高階 (200美元以上)
Apple生態系用戶, 追求便捷與智能體驗者
Sony WF-1000XM5
頂級音質 (LDAC), 強效ANC, 功能豐富App
細節豐富, 低音強勁, 可自訂EQ
頂尖
約 8+16 小時
高階 (200美元以上)
音質發燒友, 對降噪有高要求者 (iOS & Android)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業界領先ANC, 佩戴舒適, 自然音質
自然平衡, 低音有力
頂尖中的頂尖
約 6+18 小時
高階 (250美元以上)
極致降噪追求者, 重視佩戴舒適度者
Nothing Ear (a)
獨特設計, 高性價比, 音質不俗
通透均衡
良好
約 5.5+24.5 小時 (ANC開)
中階 (100美元以下)
預算有限, 追求時尚與均衡表現的年輕用戶
Apple AirPods 4 (ANC版)
半入耳舒適佩戴, Apple生態整合
清晰, 適合日常
基礎有效
約 6+24 小時
中階 (150-180美元)
不喜入耳式, 需基本降噪的Apple用戶
多維度性能雷達圖
下方的雷達圖從音質、主動降噪、舒適度、電池續航、Apple 生態整合度、Android 生態整合度以及整體價值等七個維度,對幾款代表性耳機進行了綜合評估。分數越高代表在該維度的表現越突出(此為主觀評估,僅供參考):
選擇耳機的心智圖:考量因素全解析
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耳機需要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下面的心智圖為您梳理了主要的決策點:
mindmap
root["選擇耳機考量因素"]
id1["音質追求"]
id1a["高解析音訊 (LDAC, aptX HD)"]
id1b["低音表現"]
id1c["三頻均衡"]
id1d["空間音訊體驗"]
id2["降噪需求"]
id2a["通勤/飛行 (強力降噪)"]
id2b["辦公室/日常 (適度降噪)"]
id2c["通透模式自然度"]
id3["佩戴舒適感"]
id3a["入耳式 (隔音好, 穩定)"]
id3b["半入耳式 (透氣, 無壓迫)"]
id3c["運動適用性 (防汗, 穩固)"]
id3d["長時間佩戴舒適度"]
id4["電池續航力"]
id4a["單次使用時長"]
id4b["配合充電盒總時長"]
id4c["充電速度 (快充)"]
id5["生態系統與功能"]
id5a["Apple 生態整合 (AirPods)"]
id5b["Android 系統整合 (Pixel Buds)"]
id5c["跨平台兼容性"]
id5d["App 功能 (EQ, 自訂)"]
id5e["多點連接"]
id5f["通話品質"]
id6["預算範圍"]
id6a["高階旗艦 (200美元以上)"]
id6b["中階主流 (100-200美元)"]
id6c["入門性價比 (100美元以下)"]
這張心智圖幫助您系統性地思考個人需求,例如,如果您是 iPhone 用戶且常在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AirPods Pro 2 可能是優先選項;如果您追求極致音質且使用 Android 手機,Sony WF-1000XM5 可能更適合。
觀看比較:AirPods 4 (ANC) vs. AirPods Pro 2
對於在 AirPods 家族內部猶豫的用戶,以下影片對比了帶有主動降噪功能的 AirPods 4 和 AirPods Pro 2,分析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優勢,能幫助您做出更清晰的判斷:
VIDEO
影片中詳細探討了兩款耳機在設計、降噪效果、音質以及適用場景上的不同。例如,AirPods Pro 2 在降噪和音質的沉浸感上更勝一籌,而 AirPods 4 (ANC) 則可能因其半入耳式設計帶來更無感的佩戴體驗,同時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降噪能力。
常見問題 (FAQ)
AirPods Pro 2 和 AirPods 4 之間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主要區別在於:
設計: AirPods Pro 2 是入耳式設計,提供矽膠耳塞以實現更好的密封和物理隔音;AirPods 4 是半入耳式設計,佩戴更為開放透氣。
主動降噪 (ANC): AirPods Pro 2 的 ANC 效果遠強於 AirPods 4 的 ANC 版本。標準版 AirPods 4 不具備 ANC。
音質: AirPods Pro 2 通常提供更飽滿、細節更豐富的音質,尤其在低頻表現和空間音訊的沉浸感上。
晶片: AirPods Pro 2 搭載更先進的 H2 晶片,帶來更強的運算能力和功能。
價格: AirPods 4 相對更經濟實惠。
哪些耳機在降噪方面表現最好?
根據多數評測和用戶反饋,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 通常被認為是目前市場上主動降噪效果最強的入耳式耳機之一。緊隨其後的是 Sony WF-1000XM5 和 Apple AirPods Pro 2 ,它們的降噪性能也非常出色,能夠有效隔絕大部分環境噪音。
如果我不是 Apple 用戶,AirPods 還值得購買嗎?
AirPods 可以在 Android 和 Windows 設備上作為標準藍牙耳機使用,但您將無法體驗到許多核心功能,例如自動配對、無縫切換、Siri 整合、個人化空間音訊以及「尋找」功能等。如果您主要使用非 Apple 設備,市面上有許多專為 Android 或跨平台設計的優秀耳機 (如 Sony WF-1000XM5,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Beats Fit Pro),它們可能提供更好的整合度和功能性,性價比也可能更高。
有哪些性價比高的 AirPods 替代品?
市場上有許多性價比非常高的 AirPods 替代品,例如:
Nothing Ear (a): 以其獨特的透明設計、均衡的音質和不錯的降噪功能,在 100 美元以下價位極具競爭力。
JBL Live Beam 3 / Tune 系列: JBL 提供了多款價格親民且功能全面的耳機,部分型號在續航和低音方面表現突出。
Huawei Freebuds SE 2 / Oppo Enco Air3: 這類品牌的入門級半入耳式耳機,在舒適度、通話清晰度和基本音質上能滿足日常需求,價格通常在 50-70 美元區間。
Anker Soundcore 系列: Anker Soundcore 的耳機以其強勁的電池續航和均衡的音質表現,在中低價位市場也廣受好評。
選擇時可以根據自己對音質、降噪、設計或特定功能的偏好來決定。
推薦探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