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援電池模組(BBU, Battery Backup Unit)是一種關鍵的備用電源系統,主要設計用於伺服器、資料中心、通訊基站等核心設備。它的核心功能是在主電源意外中斷時,提供短暫但至關重要的臨時電力,確保設備能夠持續運行一段時間或執行安全的關機程序。這不僅可以防止因突然斷電造成的數據遺失或損壞,也能保護昂貴的硬體設備免受衝擊。隨著雲端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慧(AI)應用的蓬勃發展,資料中心的穩定運行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BBU作為保障電力連續性的關鍵元件,其角色也日益凸顯。
傳統上,不斷電系統(UPS)常使用鉛酸電池,但隨著技術進步,鋰離子電池已成為現代BBU的主流選擇。相較於傳統方案,鋰離子BBU具有顯著的優勢,使其在高要求、空間有限的現代資料中心環境中更具吸引力。
圖說:用於資料中心的先進鈦酸鋰電池模組,展示了鋰電池技術在備援電力中的應用。
BBU的心臟是高效能的鋰離子電池芯,其製造過程是一個高度精密且嚴格控制的流程,旨在確保最終產品的性能、一致性與安全性。
一切始於高品質的原材料。這包括正極活性材料(如磷酸鐵鋰LiFePO4或鎳鈷錳NCM等三元材料)、負極活性材料(通常是石墨)、電解液(提供離子傳導)以及隔離膜(隔開正負極以防短路)。材料的純度、粒徑分佈和化學成分的精確控制對電池芯的最終性能至關重要。許多BBU會選用日韓廠商生產的高品質18650圓柱形電芯(直徑18mm,長度65mm)。
將正、負極活性材料分別與導電劑(增加導電性)和粘結劑(將材料固定在集流體上)混合,形成均勻的漿料。接著,使用精密塗佈機將這些漿料均勻地塗覆在金屬箔(正極用鋁箔,負極用銅箔)集流體上,經過烘乾、輥壓(增加材料密度和接觸)等工序,製成正、負極片。
此階段通常在高度潔淨、乾燥的無塵室中進行,以防止灰塵或濕氣污染。將製作好的正極片、負極片和隔離膜按照特定順序疊放或捲繞起來,形成電池芯的核心結構(極芯)。對於18650等圓柱電池,通常是將長條狀的正極片、隔離膜、負極片、隔離膜捲繞成緊密的圓柱體。將極芯裝入金屬外殼(如鋼殼)中,焊接好正負極極耳,然後注入定量的電解液,最後進行精密密封,確保電池芯內部環境穩定。
圖說:自動化的電池模組生產線,展現了現代電池製造的精密工藝。
新組裝完成的電池芯還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經過「化成」(Formation)處理。這是一個或多個初始充放電循環過程,目的是在電極表面形成穩定的鈍化層(SEI膜),活化電池內部材料,使電池性能穩定下來。化成後,會對電池芯進行嚴格的性能測試,包括容量、內阻、電壓等,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分級(Grading),將性能一致的電池芯歸為一類,以供後續模組組裝使用。
在整個電池芯製造過程中,品質控制無處不在。除了各工序的在線檢測,成品電池芯還需經過一系列嚴苛的測試,包括:
只有通過所有測試的合格電池芯,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電池模組組裝。
單個電池芯的電壓和容量有限,無法滿足BBU的供電需求。因此,需要將多個經過篩選配對的電池芯(例如70-100顆18650電池芯)通過串聯和並聯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更高電壓和容量的電池模組。模組設計不僅要考慮電氣性能,還需整合電池管理系統(BMS)、散熱結構、機械固定以及與外部系統的接口。
這是模組組裝的第一步,也是確保模組性能和壽命的關鍵。需要挑選容量、內阻、電壓等參數盡可能一致的電池芯進行組合。如果電池芯之間差異過大,在充放電過程中會出現不均衡現象,導致部分電池芯過充或過放,影響整個模組的性能和壽命。
將篩選好的電池芯按照設計好的排列方式固定在模組的支架或框架內,確保其穩定性並利於散熱。然後,通過匯流排(Busbar)或連接片,使用精密的焊接技術(如雷射焊接或電阻點焊)將電池芯的正負極按照串並聯要求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電氣迴路。這個過程要求焊接點牢固、接觸電阻小。例如,電統能源(Powertank Energy)等專業製造商就擁有先進的雷射焊接和點焊設備來滿足這些需求。
電池管理系統(BMS)是BBU模組的「大腦」,負責監控和管理電池模組的狀態。它通常包含一顆微控制器(MCU)和多個感測器。BMS的主要功能包括:
將BMS電路板整合到模組中,並連接好相應的感測線路和控制線路,是模組組裝的核心環節。
將組裝好電池芯和BMS的內部結構裝入專門設計的外殼中。外殼不僅提供機械保護和支撐,還需考慮散熱、防火、防塵防水(IP等級)等要求。外殼上通常會預留電源接口、通訊接口和狀態指示燈等。同時,也可能整合DC-DC轉換器等輔助電路,以實現高效的電力輸出。
組裝完成的BBU模組並非直接出廠,還需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最終測試和驗證,確保其符合設計規格和應用要求。這通常由自動化測試設備(ATE)完成,例如致茂電子(Chroma ATE)提供的BBU測試方案。測試內容包括:
只有完全通過所有驗證測試的BBU模組,才能被認為是合格產品,交付給客戶。
下圖以心智圖的方式,概要呈現了BBU從電池芯到電池模組的完整製造流程及其關鍵環節。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現代鋰離子BBU相較於傳統鉛酸UPS的優勢,下方的雷達圖比較了兩者在幾個關鍵性能維度上的表現。這是一個基於行業普遍認知的說明性比較,實際數值可能因具體產品和應用而異。
下表總結了BBU製造過程中的主要階段、相關活動、關鍵技術考量以及各階段的目標。
階段 (Stage) | 主要活動 (Main Activities) | 關鍵技術/考量 (Key Technologies/Considerations) | 目標 (Goal) |
---|---|---|---|
電池芯製造 (Cell Manufacturing) | 材料準備, 電極製作, 組裝, 化成 | 高純度材料, 精密塗佈, 自動化組裝, 化成工藝 | 生產一致性高、性能優良的單體電池芯 |
電池模組組裝 (Module Assembly) | 電芯篩選, 機械/電氣組裝, BMS整合, 封裝 | 電芯一致性, 雷射/點焊, BMS算法, 散熱設計, DC-DC整合 | 構建安全可靠、高效能、符合規格的電池系統 |
測試與驗證 (Testing & Validation) | 電芯/模組性能測試, 安全測試, 環境測試, 系統整合測試 | 自動化測試設備 (ATE), 模擬工況, 安規認證, 可靠性驗證 | 確保最終產品符合設計要求、性能標準與安全規範 |
備援電池模組(BBU)作為新一代的備援電力方案,與傳統的不斷電系統(UPS)在設計理念、技術實現和應用場景上存在顯著差異。下方的影片提供了對BBU概念及其與UPS比較的精彩概述,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為何BBU的製造過程特別強調效率、緊湊性和與伺服器系統的深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