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核心,不仅影响个体行为,更深刻地塑造着社会互动与结构。近年来,“情感治理”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它探讨国家、组织或社区如何理解、引导、规制甚至利用公民或成员的情感,以实现特定的治理目标或维系社会秩序。要理解情感治理及其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关联,追溯其理论源头至关重要。本篇将带您深入探寻情感治理研究的谱系,梳理西方情感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并解析中国情境下独特的文化根基与现实演进。
核心洞见
- 情感的社会性: 西方情感社会学揭示了情感并非纯粹的个体心理现象,而是深受社会文化、互动模式和权力结构影响的社会建构产物。
- 治理的情感维度: 无论是西方政治理论的演进还是中国传统的治理智慧,都体现了将情感纳入治理考量的重要性,情感既是治理对象,也是治理工具。
- 文化的情感印记: 中国的情感治理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如儒家的“情理”观、集体主义),并在现代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演化,展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侧重。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基石与演进
西方社会学对情感的研究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为理解情感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探索:情感的社会功能与理性化影响
虽然早期社会学巨擘如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和韦伯(Max Weber)并未将情感作为核心议题,但他们的理论已触及情感的社会维度。涂尔干强调集体情感和仪式在维系社会团结中的关键作用,而韦伯则关注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对个体情感生活的深刻影响。更早期的思想家,如达尔文从进化论角度探讨情绪的适应性功能,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则认为情感是引导个体适应环境的积极因素,而非被动反应。这些早期的思考为后续情感社会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从历史脉络看,情感在治理中的作用可追溯至更早。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在《君主论》中已暗示统治者需要理解和利用民众情感以巩固权力。这标志着对情感作为治理工具的早期认知。随后,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社会契约论也隐含了对情感(如恐惧)在建立社会秩序中作用的思考。
理论繁荣:多元视角下的情感解读
近几十年来,情感社会学领域涌现出多种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从不同维度深化了对情感社会性的理解:
五大核心理论流派
以下表格概述了西方情感社会学中五种主要的理论方法,它们为理解情感如何在社会互动中产生、表达和被管理提供了不同的框架。
理论流派 |
核心观点 |
代表人物 |
对情感治理的启示 |
戏剧理论 (Dramaturgical Theories) |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扮演角色,管理情感表达以塑造特定印象(印象管理)。情感是社会表演的一部分。 |
厄文·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
揭示了情感表达的社会规范性,治理可以通过设定“剧本”来引导合宜的情感表达。 |
符号互动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Theories) |
情感意义在互动中通过符号协商和建构。个体通过理解他人的情感信号来调整自身行为。 |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等 |
强调情感意义的流动性和可塑性,治理需要关注情感标签和社会诠释的影响。 |
互动仪式理论 (Interaction Ritual Theories) |
成功的社会互动仪式能产生集体情感(情感能量),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 |
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
凸显了仪式和集体活动在凝聚情感、构建共同体中的作用,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思路。 |
权力与地位理论 (Power and Status Theories) |
社会权力结构和地位差异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规则。高位者和低位者可能遵循不同的情感规范。 |
西奥多·肯珀 (Theodore Kemper) 等 |
提醒治理需关注权力关系对情感分配和表达的影响,避免情感剥削或压制。 |
交换理论 (Exchange Theories) |
情感可以被视为社会交换中的资源或成本。个体通过情感表达进行交换以获取回报或维持关系。 |
乔治·霍曼斯 (George Homans) 等 |
将情感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有助于理解个体在治理互动中的情感动机和策略。 |
五种主要的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流派及其核心观点
情感、文化与治理的交织
文化是塑造情感体验和表达的重要变量。研究发现,东西方文化在情感偏好上存在差异。例如,西方个体主义文化倾向于推崇高唤醒度的积极情绪(如兴奋、热情),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偏爱低唤醒度的积极情绪(如平静、满足)。这种差异源于文化对个体独特性、社会和谐、层级关系等不同维度的强调。
随着研究深入,情感社会学开始明确关注情感与国家、政治及治理的关系。“情感治理”(Emotional Governance)或“情感政治”(Affective Politics)的概念应运而生。学者们探讨国家如何运用宣传、政策、象征符号等手段来塑造、引导或规制公民的情感,以维护统治、推动政策或应对危机。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的“炉边谈话”到当代政治领袖的情感动员策略,都印证了情感在政治生活中的力量。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关于权力与知识的论述,也为理解情感如何被权力塑造和规训提供了理论工具。
中国情境下的情感治理:传统底蕴与现代演进
在中国,情感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深深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国家治理的需求下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脉络。
传统文化基础:情理交融的治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情感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中的作用,强调“情”与“理”的结合。
- 儒家思想: 以“仁爱”“孝悌”为核心,强调道德情感的培养(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乐”制度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调节情感、促进和谐的重要手段。儒家并非将情理对立,而是追求情理兼顾、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源于儒家思想的“差序格局”概念,强调人际关系亲疏远近对情感表达和责任义务的影响,是中国社会情感互动的重要底色。
- 道家思想: 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对个体情感自我调适和超越的追求,虽不直接指向社会治理,但为理解情感的内在维度和寻求心理平衡提供了思想资源。
- 法家思想: 虽然侧重以严刑峻法约束行为,看似忽视情感,但其对人性弱点(包括情感的易变性、趋利避害)的深刻洞察,实际上也反衬出治理中必须考虑如何引导或制约情感因素。
- 民间智慧: 中国社会长期积累了丰富的处理“人情世故”、化解矛盾纠纷的实践智慧。调解、说服、感化等方式,往往蕴含着对情感的细微体察和灵活运用,体现了在基层社会中非正式的情感治理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这深刻影响了情感表达与治理方式。
现实研究演进:现代治理中的情感维度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情感治理在实践和研究层面都获得了新的发展。
- 社区情感治理的兴起: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内部的情感氛围、居民的情感需求和情感冲突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开始关注如何通过营造社区认同感、培育积极情感、化解邻里矛盾中的情感纠葛、提供情感支持性服务等方式,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然而,部分研究也指出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仍存在过度强调制度和技术的“理性化”倾向,对情感维度的关注尚显不足。
- 社会情绪与风险治理: 在快速社会变迁和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社会情绪(如焦虑、恐慌、信任或不信任)的产生、传播及其对社会稳定和集体行为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政府如何监测、理解和有效引导社会情绪,成为风险沟通和危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例如,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通过宣传英雄事迹、传递积极信息等方式进行情感动员和疏导。
- 国家治理中的情感策略: 研究者开始系统分析国家如何通过政策话语、媒体宣传、典型塑造、象征仪式等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构建与引导,以增强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政府公信力或推动特定政策议程。这既与西方情感政治研究形成对话,又体现了中国语境下的“民心政治”或“德治”理念的现代延续。
- 数字时代的情感景观与挑战: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情感表达、传播和汇聚的方式。网络情绪的极化、网络暴力、信息茧房中的情感共振等现象,对社会心态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催生了对网络空间情感治理、算法伦理与情感操纵等问题的研究。
情感治理理论视角比较:东西方差异与融合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东西方在情感治理相关理念上的侧重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雷达图进行比较。该图基于理论探讨和文化观察,展示了两种语境下情感治理可能存在的不同倾向性(注意:这并非严格的定量测量,而是基于普遍认知的示意性比较)。
东西方情感治理侧重维度比较示意图
此雷达图揭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情感治理可能存在的不同侧重点:西方模式可能更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与权利,以及通过明确规则进行的情感管理;而中国模式则可能更侧重于关系网络中的情感和谐,推崇内敛、平和的情绪状态,并通过文化习俗和道德教化进行隐性调节,强调情理结合。
情感治理研究谱系概览:思维导图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情感治理研究的理论脉络和关键分支,以下思维导图梳理了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mindmap
root["情感治理研究谱系"]
id1["西方情感社会学脉络"]
id1_1["早期思想"]
id1_1_1["涂尔干 (Durkheim): 集体情感"]
id1_1_2["韦伯 (Weber): 理性化与情感"]
id1_1_3["詹姆斯 (James): 情感的适应性"]
id1_1_4["马基雅维利 (Machiavelli): 情感与统治"]
id1_2["核心理论流派"]
id1_2_1["戏剧理论 (Goffman)"]
id1_2_2["符号互动理论"]
id1_2_3["互动仪式理论 (Collins)"]
id1_2_4["权力与地位理论"]
id1_2_5["交换理论"]
id1_3["情感与文化"]
id1_3_1["个体主义 vs 集体主义"]
id1_3_2["高唤醒 vs 低唤醒情绪"]
id1_4["情感与治理"]
id1_4_1["情感政治"]
id1_4_2["国家对情感的塑造"]
id1_4_3["福柯 (Foucault): 权力与规训"]
id2["中国情境下的情感治理"]
id2_1["传统文化基础"]
id2_1_1["儒家: 仁、礼、情理观
差序格局"]
id2_1_2["道家: 清静无为"]
id2_1_3["法家: 人性与约束"]
id2_1_4["民间智慧: 人情世故"]
id2_2["现实研究演进"]
id2_2_1["社区情感治理"]
id2_2_2["社会情绪与风险"]
id2_2_3["国家治理策略 (民心政治)"]
id2_2_4["数字时代情感景观"]
id2_3["中西比较与融合"]
id2_3_1["理论对话"]
id2_3_2["本土化实践"]
id3["应用领域 (示例)"]
id3_1["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
id3_2["危机管理与沟通"]
id3_3["政策制定与执行"]
id3_4["公共服务与情感劳动"]
情感治理研究谱系思维导图
该思维导图展示了情感治理研究从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根基出发,延伸至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发展。它不仅梳理了主要的理论流派和思想家,也点明了情感治理在社区建设、风险应对等具体领域的应用潜力。
常见问题解答 (FAQ)
什么是“情感治理”?它和传统治理有何不同?
情感治理是指国家、组织或社区等治理主体,有意识地关注、理解、引导、规制甚至利用其成员或公众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表达,以实现特定治理目标、维护社会秩序或增强凝聚力的过程。与传统治理可能更侧重于制度、规则和物质利益分配不同,情感治理明确将“情感”这一维度纳入治理的核心考量,承认情感在决策、认同、动员和冲突解决中的重要作用。它既可以是治理的对象(如管理社会恐慌),也可以是治理的工具(如通过情感动员提升政策接受度)。
西方和中国在情感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上有哪些主要差异?
主要差异根植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西方(特别是北美和西欧文化)倾向于个体主义,更强调个体情感体验的真实性和表达自由,情感治理可能更关注个体权利与公共秩序间的平衡,以及通过法律、心理干预等显性方式进行调节。理论上更侧重分析情感的社会建构、权力关系等。中国则深受集体主义和儒家文化影响,更强调情感在维系人际关系(“人情”、“面子”)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推崇中庸、内敛的情感表达(如低唤醒情绪),治理中常运用道德教化、榜样示范、关系调解等隐性或情境化的方式。传统“情理”观和现代“民心政治”理念都体现了这种特色。
情感治理理论如何应用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
情感治理为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工具:
- 增强社区认同与归属感: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讲述社区故事、营造共享的积极情感体验(如互动仪式理论的应用),可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
- 促进信任与合作: 理解和回应居民的情感需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有助于培养社区内部的信任感,减少冲突,促进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
- 化解矛盾与冲突: 社区矛盾往往掺杂复杂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治理的视角,可以通过调解、共情、引导情感表达等方式,更有效地化解冲突,修复关系。
- 提升服务效能与满意度: 社区工作者和基层服务人员的情感劳动(管理自身情绪以影响服务对象情绪)对于提升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至关重要。关注并支持他们的情感需求也是情感治理的一部分。
- 培育社区韧性: 在面对外部冲击或内部危机时,一个拥有良好情感连接和互助氛围的社区能够更快地恢复和适应。情感治理有助于培育这种集体韧性。
研究情感治理的理论谱系有何现实意义?
梳理情感治理的理论谱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深化对治理复杂性的认识: 认识到治理不仅是制度和技术的运作,也深刻涉及人的情感因素,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社会运行和治理挑战。
- 优化治理策略与方法: 了解不同的情感理论(如互动仪式、符号互动等)可以为设计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治理策略提供启发,例如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沟通、动员社会参与、化解群体性事件中的情感对抗。
- 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对话: 对比东西方情感治理的脉络,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治理逻辑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治理经验的互鉴。
- 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情感治理是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对其理论谱系的梳理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理论创新和交叉融合。
- 指导社区建设等实践: 为社区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提供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实践中遇到的情感问题,提升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荐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