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作者對以色列「政治上強盛」與「宗教上強盛」重要性的看法,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議題。從聖經的整體敘事來看,宗教上的強盛,即對上帝的忠誠與遵守其誡命,被認為是以色列政治強盛和存續的根本。 雖然政治和軍事力量在特定歷史時期顯得重要,但聖經的最終論點是,以色列的真正力量源於其與耶和華上帝的盟約關係。背離這份盟約,即使政治上看似強大,也終將導致衰落與滅亡。
古代以色列的宗教信仰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顯著的演變。學者們普遍認為,古代以色列和猶大的宗教在早期可能是多神論的,崇拜多個神祇和女神。例如,在君主制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古以色列宗教的核心元素是崇拜一位名叫耶和華的神,因此以色列的宗教常被稱為「耶和華主義」(Yahwism)。
這種早期的耶和華主義與迦南宗教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祭壇、神柱和亞舍拉柱等崇拜場所。經文證據也表明,對亞舍拉和巴力的崇拜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這表明在完全的一神論確立之前,存在一個過渡時期,許多以色列宗教的追隨者雖然崇拜耶和華,但並不否認該地區其他神祇的存在。
古代以色列的宗教建築,如耶路撒冷聖殿,是其信仰實踐的核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巴比倫囚禁結束和公元前4世紀猶大省(Yehud Medinata)建立之後,耶和華主義逐漸發展為第二聖殿猶太教(Second Temple Judaism)。這個新信仰的顯著變化包括新的祭司觀念、對成文法和經文的新關注,以及通過禁止與社區外通婚來維持純潔性的考量。這一時期,割禮、飲食法和安息日遵守等儀式作為猶太身份的象徵變得更加重要,會堂制度也日益重要。這標誌著古以色列宗教向嚴格的一神論猶太教的轉變。
對古以色列人而言,宗教可能是最重要的。宗教領袖在社會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聖經中記載了神通過先知傳達信息,這些先知是分享上帝話語的信使。這些宗教信仰和歷史被寫下來,成為了希伯來聖經的核心內容,最終形成了猶太教。古以色列人的信仰強調倫理行為,認為這與耶和華是否居住在聖殿中,以及他是否會繼續保護他們免受其他民族的侵害息息相關。
以色列的政治基於議會民主制,總理是政府首腦,並實行多黨制。其特殊的比例代表制鼓勵了大量政黨的形成,許多政黨擁有非常專門的平台,並經常主張特定利益群體的原則。這使得邊緣政黨也能在議會中獲得代表權,其中包括哈雷迪(Haredi)宗教政黨和代表民族宗教利益的政黨。
宗教與政治之間複雜的關係是以色列作為猶太國家的固有特徵。儘管以色列法律將國家定義為「猶太民主國家」,且大多數以色列猶太人認為其猶太身份與民主原則相容,但關於「猶太國家」的含義以及宗教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存在巨大分歧。
例如,當猶太法律(哈拉卡)與民主之間發生衝突時,62%的以色列猶太人認為國家應優先考慮民主,而約24%的人認為猶太法律應優先,13%的人表示取決於情況。然而,不同宗教身份群體的猶太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重大差異:哈雷迪猶太人(82%)和達蒂姆猶太人(80%)更傾向於認為政府政策應促進宗教價值觀和信仰,而世俗猶太人則更傾向於政教分離。
猶太教的禮拜場景,反映了宗教在以色列社會中的深遠影響。
宗教政黨在以色列政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平均獲得約20%的選票。比例代表制賦予這些宗教政黨巨大的影響力,使其在國家政治中常常具有不成比例的影響,頻繁地決定以色列聯合政府是傾向左翼還是右翼。自1977年以來,世俗右翼與宗教右翼(以及後來的極端正統派)之間的新聯盟是理解右翼在以色列政治中佔據主導地位的關鍵。
上述雷達圖展示了聖經作者視角下理想以色列與現代視角下現實以色列在不同力量維度上的相對重要性。從聖經作者的角度看,宗教忠誠度和倫理與道德標準被賦予了最高的價值,因為它們是神賜福和國家存續的基礎。政治穩定性和軍事實力雖然也重要,但其效力被視為直接來源於對上帝的順從。而現代以色列則可能在軍事實力和國際盟友關係方面表現出更高的分數,這反映了當代國家力量構成的變化,但聖經作者仍會強調其背後的精神基礎。
從聖經作者的角度看,以色列的「力量」並非主要體現在其政治或軍事上的強大,而是體現在其與上帝的獨特盟約關係上。聖經明確指出,上帝揀選了以色列作為他的「特有財產」(申命記 14:2),這使得以色列在列國中擁有特殊的地位。這種被揀選並非因為以色列人數眾多或力量強大,而是因為上帝的愛和信實(申命記 7:6-8)。
聖經的核心信息是,以色列的存續和繁榮,以及從敵人手中獲得拯救,都取決於他們對上帝的忠誠。例如,在《撒母耳記上》中,「以色列的力量」一詞,以及詩篇中「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靠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詩篇 20:7),都強調了以色列真正的力量源於對上帝的信賴,而非物質或軍事力量。這是一個關鍵的論點:以色列的真正強盛,是其與上帝之約的實現,而非世俗的霸權。
聖經敘事中充滿了這樣的例子:當以色列悖逆上帝,轉向偶像崇拜或不義時,即使在政治上看似穩固,也會面臨內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威脅。反之,當他們悔改並回歸上帝時,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經歷上帝的拯救和復興。這表明,聖經作者認為宗教忠誠是政治穩定和國家力量的根本保障。
舊約聖經中對以色列的許多預言,包括對其回歸和復興的應許,都與其宗教和精神狀態緊密相連。例如,以賽亞書27:6預言「將來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發芽開花,結果子,遍滿天下」。新約聖經也延續了對以色列的特殊關注,儘管其焦點轉向了通過耶穌基督實現的救贖。羅馬書11:5提到「現今也是這樣,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餘剩的人」。
許多基督徒認為,聖經鼓勵支持以色列,因為他們是上帝所揀選的民族,上帝對他們有著獨特的盟約和目的。耶穌自己也曾說過:「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翰福音 4:22),這表明了以色列在上帝救贖計劃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從聖經的整體視角來看,以色列的宗教身份和與上帝的關係,遠比其世俗政治力量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其存在的基礎和未來的希望。
總體而言,聖經作者強調的是以色列作為上帝選民的宗教身份,以及他們在與上帝的盟約關係中所承擔的責任。政治和軍事上的強盛是這種忠誠的結果,而不是其根本的目標。當以色列偏離了這條道路,即便在世俗層面取得成就,也無法擺脫最終的審判和衰落。
《以色列的身份危機無人談論》這部影片探討了以色列國家身份中的世俗與宗教分歧,這與聖經作者強調的宗教核心地位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影片深入挖掘了以色列建國者對統一和力量的期望,以及當今以色列社會內部複雜的宗教和文化動態。這與本文中討論的宗教在以色列政治中的影響力,以及聖經視角下對國家真正力量的定義相呼應。
當代以色列的政治格局深刻反映了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緊張關係。其議會民主制下的比例代表制,導致了多黨林立的局面,其中宗教政黨扮演著「造王者」的角色。這使得宗教團體在諸多日常事務上,例如安息日商店和公共交通的關閉、猶太人埋葬和婚姻習俗等,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儘管國家的大部分猶太人是世俗的,但極端正統派少數群體的政治力量卻不容小覷。
這種宗教與世俗的劃分,甚至影響了政治光譜。在以色列,宗教猶太人往往傾向於政治右翼,而世俗猶太人則更傾向於中間或自由派。這種兩極分化在關於國家性質、宗教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與巴勒斯坦人衝突等問題上尤為明顯。宗教錫安主義的崛起,特別是在1967年六日戰爭之後,使宗教民族主義轉變為一種超民族主義實體,極大地影響了以色列右翼的政治主導地位。
這種內部張力被一些觀察家認為既是以色列民主的活力來源,也是其潛在的弱點。多樣的政治派別和意見被視為國家活力的象徵,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政府難以組建穩定聯盟,平均壽命僅約兩年。和平進程、宗教在國家中的作用以及政治醜聞等問題,都可能導致聯合政府的瓦解和提前選舉。
如果從聖經作者的角度來看待當代以色列的這些挑戰,他們可能會強調,儘管以色列在軍事和技術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其真正的力量和長久存續仍取決於其人民與上帝的關係。聖經中對國家興衰的敘事,往往將其歸因於對上帝誡命的遵守或背離。在當代,這可能被解釋為對正義、道德和信仰核心價值觀的堅守,而非單純的政治或軍事勝利。
以下表格概述了聖經作者視角下「宗教強盛」與「政治強盛」的對比:
特徵 | 宗教強盛(聖經視角首要) | 政治強盛(聖經視角次要,為宗教之果) |
---|---|---|
核心定義 | 對耶和華上帝的忠誠,遵守盟約與律法,實踐公義和道德。 | 國家治理有效,軍事力量強大,國際地位穩固,領土完整。 |
力量來源 | 來自上帝的賜福與保護,內在的精神和道德力量。 | 世俗的資源、戰略聯盟、軍事裝備和人力。 |
對國家的影響 | 帶來內部團結、社會穩定、神聖保護與長久繁榮。 | 提供短期安全、物質財富和地區影響力。 |
聖經中的例子 | 約書亞記中以色列進入迦南的勝利;大衛王的敬虔統治;士師記中以色列離棄神後的受壓迫與悔改後的拯救。 | 所羅門王國的鼎盛時期(但因晚期宗教偏離而導致分裂);某些短暫依靠軍事征服的時期。 |
最終結果 | 上帝的信實與恩典持續,國家的永恆存續與使命達成。 | 可能因道德淪喪、內部腐敗或外部壓力而衰落甚至滅亡,無法保證長久和平與穩定。 |
此表格清晰地展示了聖經作者對於以色列國家力量來源的優先級。他們認為,政治上的成就和實力,如果沒有堅實的宗教和道德基礎作為支撐,將是短暫且不可靠的。
從聖經作者的角度來看,以色列國「宗教上強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政治上強盛」。聖經的敘事始終強調,以色列的命運與其對耶和華上帝的忠誠和遵守其盟約息息相關。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功被視為上帝恩典的結果,而非自身能力的終極體現。當以色列人民偏離信仰、崇拜偶像或行不義之事時,即使在政治上看似強大,也往往會導致內部分裂、外敵入侵和國家衰敗。反之,當他們回歸上帝、忠誠遵守律法時,即使面臨困境,也能經歷上帝的保護與復興。因此,聖經作者的核心論點是,以色列真正的力量和長久繁榮的基石,在於其與創造主之間神聖的盟約關係和對其律法的堅定不移的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