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是位於日本太平洋沿岸,從靜岡縣駿河灣延伸至九州以東海域的一條長約700公里的海底 географічна структура,屬於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俯衝的隱沒帶。這個區域是全球地震活動最活躍的地帶之一,歷史上大約每100至150年就會發生一次規模8至9級的巨大地震。
日本官方模擬南海海槽大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範圍。
根據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的最新評估,未來30年內(至2055年)在南海海槽發生規模8至9級大地震的機率已從先前的70%提升至約80%。日本官方預估,若發生最嚴重情況的地震(規模可達9級),可能對日本本土造成毀滅性打擊:
這些驚人的預估數據主要針對日本本土,但也突顯了此潛在地震事件的巨大規模與能量。
地震波的能量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快速衰減。南海海槽的主要活動區域距離台灣超過1500公里,甚至可達2000公里。如此遙遠的距離意味著,即使是規模高達9級的地震,其震波能量在傳遞到台灣時已經大幅減弱。
台灣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及多位地震專家,包括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等,都明確指出,基於物理上的衰減效應,南海海槽大地震傳遞到台灣的震度預計會非常低,多數地區可能「無感」,遠低於會造成任何實質性破壞的程度。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科長陳達毅也表示,台灣民眾無需對此感到過度焦慮,因為直接的強烈搖晃影響微乎其微。
參考2011年日本東北(311)大地震的經驗,當時規模9.0的地震距離台灣也相當遙遠,傳遞至台灣的震度同樣非常輕微,並未造成任何災害。
南海海槽大地震最值得關注的潛在影響是其引發海嘯的可能性。然而,根據科學模型與專家評估,其對台灣構成直接、災難性海嘯衝擊的風險相對較低。
海嘯波在深海中傳播速度雖快,但從南海海槽震源區傳抵台灣東部及東南部海岸,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多個來源的分析指出,這個傳播時間預計超過2個小時。這段相對充裕的時間,對於台灣現有的海嘯預警系統來說至關重要,足以發布警報並讓沿海地區居民進行必要的疏散準備。
海嘯是南海海槽地震對沿海地區的主要威脅之一。
除了長距離傳播導致的能量自然散失外,台灣東部外海複雜的海底地形,特別是琉球海溝的存在,會對海嘯波產生阻礙和繞射效應,進一步削弱其能量。專家(如溫怡瑛)分析預估,即使南海海槽發生了引發巨大海嘯的地震,當海嘯波抵達台灣沿岸時,其浪高可能已經衰減至數十公分的等級。雖然宜蘭、花蓮、台東等東部及東南部沿海地區是相對潛在的受影響區域,但如此高度的海嘯通常僅會造成港區或低窪地輕微淹水,不太可能像在日本本土那樣造成毀滅性的衝擊。
當然,在特定的海灣或河口地形,可能因共振效應導致局部浪高稍微放大,因此仍需保持警惕並依賴即時監測數據。
近年來,一些非科學來源,例如日本漫畫家たつき諒(Tatsuki Ryo,常被稱作「龍樹諒」或「日本龍婆」)在其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提及對2025年7月可能發生災難(包含大海嘯影響菲律賓、香港、台灣等地)的「預知夢」。此類說法引起部分公眾關注甚至恐慌。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這些屬於個人經驗或夢境記錄,缺乏任何科學依據,也與地震學界、海嘯學界基於物理模型和觀測數據得出的評估結果有顯著差異。主流科學界和官方機構(如台灣中央氣象署)的評估均認為,南海海槽地震引發的海嘯對台灣的直接威脅相對有限,且有足夠的預警時間。民眾應依據官方發布的科學資訊,切勿輕信未經驗證的傳言,並專注於實際的防災準備。
儘管南海海槽大地震對台灣的直接物理損害風險較低,但其間接影響仍需關注,特別是在經濟和區域合作層面。
台灣持續投入地震工程研究與防災準備。
日本是台灣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尤其在半導體、精密機械、汽車零組件等領域。若南海海槽大地震重創日本的工業區和基礎設施,可能導致:
參考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當時對全球供應鏈就造成了顯著影響。因此,台灣產業界需對此類風險保有預案。
南海海槽地震的威脅,無論最終對台灣影響大小,都再次凸顯了跨國境災害監測、資訊共享與應變合作的重要性。這可能促使台灣:
下表總結了南海海槽大地震對台灣各方面的潛在影響及其評估程度:
影響類別 | 具體內容 | 對台灣的預期影響程度 | 主要依據 |
---|---|---|---|
直接地震搖晃 | 地面震動感受 | 極低 (近乎無感) | 距離遙遠 (1500km+),震波能量大幅衰減 |
海嘯衝擊 | 抵達時間 | 長 (> 2 小時) | 距離遙遠,提供充足預警時間 |
預期浪高 | 低 (數十公分) | 能量散失、海底地形 (琉球海溝) 阻礙 | |
影響區域 | 主要為東部、東南部沿海 | 地理位置相對接近,但整體威脅有限 | |
間接經濟影響 | 供應鏈 | 中等風險 | 日本為重要夥伴,若其受重創可能中斷 |
貿易與金融 | 中低風險 | 可能產生短期波動或影響 | |
區域合作 | 防災交流 | 需求提升 | 強化監測、預警與應變能力 |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各項因素對台灣影響的相對程度,我們可以透過一個雷達圖來呈現(評分基於綜合專家意見,1為最低/最差,10為最高/最好):
此圖顯示,對台灣有利的因素(如距離衰減、預警時間、防災韌性)評分較高,而直接威脅(如搖晃、浪高)評分較低,經濟衝擊則處於中等水平,這與前述分析一致。
下方的思維導圖展示了南海海槽大地震從發生到可能影響台灣的各個環節與路徑:
這個導圖清晰地展示了,儘管南海海槽地震對日本是巨大威脅,但傳遞到台灣的直接物理效應會因多重因素而大幅減弱,間接的經濟和合作層面影響反而更值得關注。
許多專家在分析南海海槽地震對台灣的影響時,都強調了地理距離的重要性。以下影片中,專家便解釋了為何相隔上千公里使得直接衝擊有限:
TVBS新聞報導中專家解釋南海海槽地震因距離遙遠對台影響有限。
影片中提到,日本九州於特定時間發生的地震觸發了「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但地震中心專家指出,由於震央距離台灣遙遠(上千公里),主要的直接影響(如地震搖晃)不大。這與本文綜合的分析結論一致,即台灣主要的風險管理重點應放在對潛在海嘯的預警和應對,以及關注間接的經濟影響。